行业资讯 分类
建筑中国①开博体育榫卯结构与中国建筑里的“恋木情结”发布日期:2024-02-08 浏览次数:

  开博体育从白墙黛瓦的江南民居,到恢弘万象的宫殿崔嵬、巍峨雄伟的万里长城,门类之多样呈现中国建筑文化的不同侧面。而作为建筑“气口”的窗,作为建筑“脸面”的门、扮演荷重角色的立柱,也在千百年来经历沧桑变迁,呈现不同年代的时空意象与美的用心。

  巧构的榫卯如何演变为宏丽的城市?斑斓的琉璃何时开始成为建筑用材?古人的“风水”思想如何体现在建筑理念之中?澎湃问吧邀请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、博士生导师王振复做客,共赏中国古代建筑之美。

  @ 咸咸加点盐:中国历史上为什么很少有像欧洲石制教堂宫殿,那样高大宏伟的建筑?

  王振复:西方文化自古有“巨石崇拜”的情结。欧洲古代建筑如大教堂与宫殿等,有强大而一贯的石制传统,这一传统的文化成因,有许多方面。其中之一,源于上古时期的“巨石崇拜”,尔后有“巨石建筑”的建造。其造型多样,大致可分六类:“三石”“桌石”“石坟”“立石”“列石”与“环石”。这一“巨石建筑”在新石器末期,不同程度出现于今天的丹麦、挪威、瑞典、法国、德国北部、荷兰、葡萄牙、西班牙与英国等原野之上,有的“环石”列阵,可以绵延3000英里之要,似在阻拦有害神灵,以获得令人“安全”的人为“空间”。古希腊大量的神庙如帕提侬及其柱式是石造的,古罗马的大量神庙与大斗兽场、广场、皇宫与浴场是石造的,中世纪及此后的大教堂,一律都是石材建筑,有竞高的追求,有的大教堂甚至高达一百六七十米,其尖顶直指苍穹,象征精神上与上帝同在。

  中国文化自古有对大地的崇拜。大地被尊称为“地母”,《周易》以坤卦为象征,称坤地的大德为“直、方、大”;又有对于植物的崇拜,据考古中华原始初民最早生活的地方在黄河与长江流域。黄河中游多黄土山坡,易于挖掘居穴;长江以南树木茂盛,易于结巢为居。前者向“土”要居住空间;后者向“木”要居住空间。中国建筑的土木营构,是文化与历史的不二选择。中华自古以农立文、以农立国,农业文化是广义的土木文化。以土夯作地基、烧成砖瓦,其硬度与刚度,都远不如石材;以木为立柱与梁栋,尽管有精湛的榫卯技术,由于自然生长的木材长度和粗度有限,因此要建造高峻、宏伟的建筑是很困难的。中国原始“信文化”,包括原始神话、图腾与巫术三者,在春秋战国实现文化“祛魅”时,没有如欧西文化那样嬗变,而是实现为强大而持久的“史”文化传统,即地上人王为最高权威的封建帝制,帝王便是中国人心目的绝对权威。中国人以为人生的幸福既然在现世、此岸与大地之上,就不必使建筑尽可能地向高空发展。因此,除了先秦部分灵台和佛教东来所建佛塔比较高大以外,中国传统建筑强调群体组合。所追求的是建筑群体在地上向四处铺展的磅礴气势。但见北京明清紫禁城,中轴对称,正大宏阔,井井有序,一片辉煌的气势,何等阔大而磅礴。

  @ 披星戴月地吃哈密瓜:为什么古代用榫卯结构盖房子,而现在好像不怎么使用了?

  王振复:榫卯结构,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的独特创造,因为中国建筑使用木材为构架,才有榫卯的发明。榫卯是中国古代建筑结构结合部的凸凹部分,它是榫头和卯眼的合称。木构件的端头做成凸出的部分,称榫(榫头开博体育、笋头);凹入的部分,称卯(卯眼、卯口)。榫与卯,将散在的所有按需加工过的材料开博体育,紧密地结合成一体,才有整个建筑物的营造。公元前5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建筑遗址中,出土了榫卯木构遗制,试想当时没有铁制工具,只有石刀斧之类,竟然发明了榫卯技术,中华先祖何等聪明而伟大。中国古代尚未发明铁钉、铜(为铜合金)钉与钢钉前,又必须以木结构来营造,则榫卯技术应运而生。

  据考古,至今屹立于中华大地的山西应县木塔为隋代遗构,许多个世纪过去,数经地震而不倒,却是一座全部不用一颗铁钉、以榫卯技术所结构的大型佛塔,可谓鬼斧神工,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。现代营造,那些高楼大厦等,一般都以钢筋混凝土等为用材为结构,自当不必施用榫卯技术。

  这不等于说,在建筑及其内装修和室内家具制作上,绝对没有榫卯的施用。中式木构家具的制造,各部分材料的结合,往往要使用榫卯技术。中国古代建筑的独到之处,有很多方面。拙著《东方独特的大地文化与大地哲学》(中国台湾《空间》杂志1994年第2期),曾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独到之处,概括为四个方面:“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,天人合一的时空意识”;“淡于宗教,浓于伦理”;“亲地倾向,恋木情结”;“达理而通情”。录此谨供批评。皇家园林,比江南文人园,更富于政治伦理的诉求,这在1860年被英法侵略者所焚毁的圆明园,以及现存颐和园等园景中,表现得尤为突出。圆明园凡108景,其主要景观,遵循道家的哲学与美学而无疑。在那些园林中,还有一些对江南园林的仿造,自当说明帝王对于江南文人园林的喜爱和欣赏。这种审美仿造,称之为“移天缩地在君怀”,在对园林审美的同时,依然不忘“君临天下”“君怜天下”的政治。而且除了儒、释等观念情趣的体现,还有西洋园林文化的参与,所谓来自西方的“大水法”(喷泉),已经改变了中国传统园林合契于道家“致虚极,守静笃”情思而观赏“静水”的做法。在颐和园中,在宣泄道的自然之美感时,以其大尺度的山水规模和建筑,精彩而充分地昭示了天下舍我其谁的皇家气象。而比如佛香阁的建造及其审美,又是释教思想情趣在园林景观中的大笔“书写”。

  @一只饺子OAQ:我们的故宫是否依然以木结构为主要承重?它为什么能被完好的保存下来?如果没有专门的维护,这类木结构宫殿在自然情况下能存在多久?

  王振复: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包括现存的北京故宫,以木结构为主要承重。土木结构、群体组合,平面中轴对称等,是故宫建筑的主要特色。这不等于故宫的所有建筑都是木结构的,也有些施用石材或其它材料的建筑或构件存在。金水桥以石为材,三大殿的基座即须弥座,由汉白玉建成。关于建筑保护,是一门广博、深刻的学问,本人绝对是外行。中国木构建筑能够得以长期保护,必须有专门、针对性的维护措施。一般而言,木构建筑比石材建筑的寿命要短些。埃及胡夫金字塔以石为材,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建筑之一,至今保存完好。古希腊的帕提侬神庙及其石材柱式,亦保存尚可。凡此,主要得益于以石为材。中国传统建筑,可能以北魏时期河南登封嵩岳寺塔,为存在于地面的一个显例。此前的地面建筑,由于土木易受风雨侵害开博体育,其中的木构,易为火所焚开博体育、为白蚁所蛀,等等开博体育。因而,长久地保护中国传统木构建筑,是一项重要任务。

  @Chelsea:请问琉璃是什么时候开始用在建筑上的?用它建造房屋真能保证牢固吗?

  王振复:据蒋玄佁先生(已故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、画家、琉璃文化研究学者)《中国古代玻璃研究》一书所引,梁思成、刘致平编《琉璃瓦》指出:“琉璃,在中国,到汉代尚极珍贵,其用于屋顶,也许始于北魏。”据《魏书》载,有西域大月氏国商人,携小型琉璃制品来华销售,尔后中国得以仿造。《中国古代玻璃研究》又引章鸿钊《石雅》说:“中国琉璃最早系由东罗马传入,到北魏开始自己制造。”《琉璃考释》称,琉璃者,原称“璧流离”,梵语曰Vaidurya,中国古时未见,“是斯物之入,当自汉始。”李乔苹《中国化学史》云:“西方琉璃输入,是自大月氏琉璃后,在广东仿造。实际上琉璃输入是汉开始,无疑是在六朝至隋的时间内制造。”

  诸说有所不一,颇为一致的,以为琉璃本为“舶来”,大约汉时传入,始造于北魏。

  《中国古代玻璃研究》一书责编张翠“编者注”云:“琉璃,最早是中国古代对玻璃的一种称谓。一般以为,琉璃是一种人造水晶玻璃,因其对光的折射率高,呈现为晶莹剔透的效果,古人以之为贵重的艺术品。”“琉璃应是玻璃的一个种类,其范畴远较玻璃为小。”

  宋李诫《营造法式》云:“凡造琉璃瓦等之制,药以黄丹、洛河石和铜末,用水调匀。”《天工开物》记载如何烧制琉璃:琉璃成坯。置窑内烧造而成。“成色以无名异、棕榈毛等煎汁涂染成绿黛;赭石、松香、蒲草等染黄,再入别窑,减杀薪火,逼成琉璃色。”琉璃瓦等,一般为黄、绿、蓝、黑四色,成为旧时中国政治、伦理高品位建筑的标志性瓦作。皇家宫殿、陵寝或一些官宦高等建筑,一般以琉璃瓦覆顶。黄色琉璃瓦,为皇家建筑所专用。明清北京紫禁城(现北京故宫)的覆瓦,为一大片黄色琉璃瓦阵。黄色为帝王宫殿、陵寝、皇家庙宇等施用的专色,但不等于一切皇家建筑,一律都用黄色琉璃,北京天坛的祈年殿,为蓝色琉璃瓦覆顶。有些为帝王、朝廷所钦定的建筑,如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的瓦顶,为黄色琉璃。

  中国古代土木建筑,以地基、立柱与梁架为承重构件。琉璃瓦覆以屋顶,并非承重构件,其对于建筑物的牢固程度而言,一般没有影响。

官方微信关闭